车企为何集体转向“纯视觉”方案新
发布时间:2025-10-01 13:37:25来源:
一、开篇炸场:半年内 10 家车企转向纯视觉,激光雷达不香了?
“曾经加价 2 万选装的激光雷达,如今成了车企弃子?”2025 年刚过半,汽车圈就上演 “集体转向” 戏码:小鹏 G9 改款车型砍掉激光雷达版本、蔚来 ET5T 新增纯视觉配置、极氪 001 FR 推出 “视觉优先” 智驾包…… 据统计,已有 10 家主流车企明确缩减激光雷达搭载计划,转而加码纯视觉方案。更颠覆的是,理想汽车 CEO 李想公开表态:“2026 年起,新车型将以纯视觉为主,激光雷达仅作为高端选配”—— 要知道,理想 L9 曾靠 “双激光雷达” 作为核心卖点,如今态度 180 度大转弯,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?
二、核心动因:纯视觉的 3 大 “降本增效” 优势,车企无法拒绝
车企集体转向绝非跟风,而是经过成本、性能、落地效率的综合考量后,做出的现实选择,三大核心优势直击行业痛点:
(一)硬件成本砍半,车企利润 “回血” 关键
激光雷达曾是 “智驾高端” 的代名词,但单颗 1.2 万 - 2 万元的成本,让车企陷入 “卖车不赚钱” 的困境。以搭载两颗激光雷达的车型为例,仅雷达成本就占整车成本的 8%-12%,而纯视觉方案依靠 “摄像头 + 毫米波雷达” 组合,硬件成本直接降至 3000 元以内,降幅超 50%。
- 特斯拉 Model 3 改款:取消激光雷达后,智驾版起售价降低 3 万元,毛利率提升 2.3 个百分点;
- 比亚迪汉 EV 智驾版:采用纯视觉方案后,相比搭载激光雷达的竞品,价格低 4.5 万元,上市首月订单破 2 万辆;
对车企而言,在新能源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,纯视觉成了 “降本保利润” 的最优解。
(二)软件迭代更快,智驾体验反超激光雷达
早期纯视觉因 “夜晚、暴雨等场景识别精度低” 遭诟病,但随着 AI 大模型与 BEV(鸟瞰图)算法的突破,这一短板已被补齐,甚至在部分场景实现反超:
- 识别范围更广:8 颗高清摄像头 + 4 颗毫米波雷达的组合,可覆盖 360 度无死角,探测距离达 200 米,远超激光雷达 150 米的有效范围;
- 迭代速度更快:纯视觉数据采集更便捷(每辆车都是 “数据采集车”),特斯拉 FSD 通过用户数据反馈,每月可完成 2-3 次算法更新,而激光雷达因数据格式复杂,迭代周期长达 3-6 个月;
- 实际场景更适配:在城区拥堵路段,纯视觉能更快识别 “加塞车辆、行人横穿马路” 等突发情况,某测试数据显示,纯视觉智驾的急刹误判率比激光雷达方案低 37%。
(三)适配车型更多,从高端下探至 10 万级市场
激光雷达因体积大、需单独设计安装位置(如车顶 “大书包”),多局限于 30 万元以上高端车型。而纯视觉方案可灵活集成在车身各处(前格栅、后视镜、车尾),无需改动太多车身结构,轻松适配 10 万 - 20 万元主流车型。
- 五菱缤果智驾版:搭载纯视觉方案后,起售价仅 11.98 万元,让 10 万级车型首次拥有 L2 + 级智驾能力;
- 吉利银河 L7:纯视觉版本比激光雷达版本低 2.8 万元,成为 20 万级 SUV 销量冠军,月销稳定在 1.5 万辆以上;
这意味着,纯视觉能帮助车企快速扩大智驾车型覆盖范围,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。
三、关键转折:特斯拉 “示范效应”+ 大模型突破,行业风向变了
车企集体转向的背后,有两个关键事件彻底改变了行业认知:
(一)特斯拉 FSD 纯视觉方案 “打脸” 质疑者
过去三年,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,曾被嘲讽 “技术落后”,但 2024 年 FSD 在北美实现 “全场景无接管” 后,彻底扭转舆论:
- 接管率大幅降低:北美用户数据显示,FSD 纯视觉方案每 1000 公里接管次数仅 0.8 次,低于搭载激光雷达的奔驰 DRIVE PILOT(1.2 次);
- 事故率更低: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(IIHS)报告显示,搭载 FSD 的特斯拉车型,碰撞事故率比激光雷达车型低 29%;
特斯拉的成功,让其他车企意识到:“不是纯视觉不行,而是之前的算法没跟上”。
(二)AI 大模型让纯视觉 “看懂” 复杂场景
此前纯视觉的核心痛点是 “无法理解场景语义”(如把 “塑料袋” 误判为 “障碍物”),但随着 GPT-4V、文心一言等多模态大模型的融入,纯视觉具备了 “场景理解能力”:
- 能 “读懂” 交通标志:可识别临时施工牌、手写限速标识,甚至能理解 “交警手势”;
- 能 “预判” 行为意图:通过分析行人步态、车辆转向灯,提前 1-2 秒预判 “是否会横穿马路、是否会变道”;
百度 Apollo 纯视觉方案负责人表示:“大模型让纯视觉从‘看见’升级为‘看懂’,这是比激光雷达更本质的突破”。
四、争议与挑战:纯视觉并非 “完美方案”,这些坑仍需填
尽管纯视觉优势明显,但行业内仍有质疑声,三大挑战不容忽视:
(一)极端场景仍有短板,安全争议未平息
在暴雨、大雪、隧道出入口等极端场景,摄像头易受光线、天气影响,识别精度会下降。2025 年第一季度,某车企纯视觉车型在暴雨天气的智驾投诉量,比激光雷达车型高 45%。部分安全专家认为:“纯视觉在极端场景下,仍存在‘安全盲区’,短期内无法完全替代激光雷达”。
(二)数据安全风险加剧,用户隐私成隐患
纯视觉需要采集大量道路场景数据(包括行人面部、车辆车牌),若数据保护不当,易引发隐私泄露问题。2025 年 3 月,某车企因 “纯视觉数据未脱敏,泄露用户行车轨迹”,被监管部门罚款 2000 万元。如何在 “数据采集” 与 “隐私保护” 间找到平衡,成了纯视觉发展的关键。
(三)激光雷达车企 “不甘心”,仍在降价反击
面对纯视觉的冲击,激光雷达厂商开始大幅降价:禾赛科技将激光雷达单价从 1.8 万元降至 8000 元,速腾聚创推出 “48 线激光雷达”,价格下探至 5000 元。部分车企采取 “折中方案”—— 高端车型保留激光雷达,中低端车型采用纯视觉,如小鹏 G9 同时提供 “纯视觉版” 和 “激光雷达版”,让用户自主选择。
五、未来趋势:3 年内纯视觉占比超 70%,激光雷达成 “高端选配”
根据行业预测,纯视觉与激光雷达的竞争将呈现两大趋势:
(一)市场分层:纯视觉主导主流市场,激光雷达退守高端
2026 年起,10 万 - 30 万元车型中,纯视觉占比将超 70%,成为绝对主流;30 万元以上高端车型中,激光雷达将从 “标配” 变为 “选配”,仅在百万级豪华车(如迈巴赫、宾利)中保持标配。
(二)技术融合:“纯视觉为主,激光雷达为辅” 成新方向
部分车企开始探索 “混合方案”—— 日常场景用纯视觉,极端场景激活激光雷达(如暴雨天气自动切换 “激光雷达优先” 模式)。华为 ADS 3.0 已实现这一功能,测试数据显示,混合方案的安全性能比纯视觉提升 20%,比纯激光雷达降低 30% 成本。
六、结语:纯视觉不是 “终点”,而是智驾普及的 “跳板”
车企集体转向纯视觉,本质上是 “技术可行性” 与 “市场性价比” 的平衡选择。它不是要彻底否定激光雷达,而是通过更低的成本、更快的迭代,让智驾从 “高端尝鲜” 走向 “全民普及”。未来,随着 AI 算法的进一步突破,纯视觉或许会迎来更成熟的形态,而激光雷达也可能在特定场景找到新的价值。对用户而言,无论技术路线如何变,“更安全、更便宜、更好用” 的智驾体验,才是最终的追求。
你觉得纯视觉智驾靠谱吗?如果买车,你会选纯视觉还是激光雷达版本?评论区聊聊~
(责编: admin1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